品牌 | 其他品牌 | 加工定制 | 是 |
---|---|---|---|
护套材质 | PVC | 线芯材质 | 紫铜线 |
材料形状 | 圆线 | 芯数 | 4 |
拉伸强度 | 60 | 电线最大外径 | 18mm |
绝缘厚度 | 1mm | 产品认证 | ccc |
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个用plc设计的简易的机械手控制电路。控制要求示意图:当按下启动按钮X1后,机械手先向下移动再向上移动,然后向右移动再向右下移动,再向右上移动,再回到原点。(我们可以想像成一个机械手抓持着一个工件,把工件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)。I/O分配表:首先我们先把输入与输出的分配给编好。流程图:像设计这种带有步进顺控指令的电路,我们可以先画一个流程图以方便我们一步步的分析与设计电路。首先机械手从原点开始先向下——向上——向右——右下——右上——向左——复位。
地埋光纤GYTS的结构是将 250μm 光纤套入高模量材料制成的松套管中,松套管内填充防水化合物。缆芯的中心是一根金属加强芯,对于某些芯数的光缆来说,金属加强芯外还需要挤上一层聚乙烯(PE)。松套管(和填充绳)围绕中心加强芯绞合成紧凑和圆形的缆芯,缆芯内的缝隙充以阻水填充物。涂塑铝带(APL)纵包后挤一层聚乙烯内护套,双面涂塑钢带(PSP)纵包后挤制聚乙烯护套成缆。
● 松套管保护一次涂覆光纤
● 松套管绞合在加强件的周围
● 加强件在光缆的中心
● 采用“SZ"双向层绞技术
● 逐道工序阻水油膏填充,全截面阻水
● 钢(铝)带搭边粘结可靠,强度高,扭转不开裂
● 光纤余长控制稳定
● 成缆后,光纤的附加衰减近乎于零,色散值无变化
● 环境性能优良,适用温度区间为-10℃~+70℃
● 适合于架空、管道、直埋等敷设方式
● 直埋
● 地埋
● 穿管
● 金属中心加强件(磷化钢丝)
● 双面覆塑铝带-聚乙烯粘结内护套
● 双面覆塑皱纹钢带-聚乙烯粘结内护套
● 双面覆塑铝带-聚乙烯粘结护套,防潮性能优良
● 双护层双铠装结构,抗压扁力性能优良
● 可有效防止啮齿类动物的损害
● 长途通信、局间通信
● 尤其适用于对防潮、防鼠等要求较高的场合
光缆芯数 | 光缆外径 | 光缆重量 | 弯曲半径 | 允许张力(N) | 允许侧压力(N/100MM) | |||
静态 | 动态 | 短期 | 长期 | 短期 | 长期 | |||
2-24 | 13.3 | 210 | 12.5 | 25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
26-36 | 13.6 | 220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38-60 | 14.1 | 225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62-72 | 14.6 | 255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74-96 | 16.2 | 305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98-120 | 17.7 | 350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122-144 | 19.1 | 395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146-216 | 19.6 | 420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218-240 | 22.8 | 530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 ||
242-288 | 25.0 | 620 | 3000 | 1000 | 3000 | 1000 |
通信光纤具体分为G.651、G.652、G.653、G.654、G.655和G.656 ;G657七个大类和若干子类
G.651多模光纤(OM2)主要应用于局域网,不适用于长距离传输
G.652单模光纤(色散非位移单模光纤)常用单模光纤
G.653单模光纤(色散位移光纤)
G. 654光纤(截止波长位移光纤)是超低损耗光纤,也称为1550nm性能光纤,主要用于跨洋光缆
G.655单模光纤(非零色散位移光纤)
G.657(耐弯光纤) FTTH光缆常用 G.657A光纤与G.652光纤兼容
2016年4月,某变电站主变检修恢复送电时,对1号主变充电时,未退出220kV线路(主二保护屏)“15LP14(PSL631A)充电过流保护投入"、“15LP2(PSL631A)充电及过流保护跳闸"两块压板,导致220kV断路器充电保护躲不过主变励磁涌流而造成220kV线路断路器跳闸。2017年3月31日,某220kV变电站220kV断路器保护(CSC-122B)的“过流保护跳闸出口Ⅰ"和“过流保护投入"两个过流保护压板处于投入状态,在线路复电完成后,开展对侧电厂的主变复电时出现励磁涌流,过流保护(断路器保护过流Ⅰ段)动作出口跳闸。
一定条件下,我们可以在输入端做出“人为动作",来迫使输出端作出相应的反应。其实任何器件,都不难找到相应的检修和判断方法,器件的正常工作与否即使如雪泥鸿爪,也总会“有迹可寻"。为此,需要研究触发器的输入电路形式,并据此采用相应的“人为动作",而不会导致在线器件(如触发器的前级电路)的损坏。对器件检测的方法,是上电检测输入、输出状态得出结论,远比测量引脚电阻、摘下后放入IC测试仪进行检测,更为方便和准确。